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用典艺术(上)【图片、文字、动画均可编辑】

首页 > WORD文档 > 领导讲话 >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用典艺术(上)

.DOCX 【图片、文字、动画均可编辑】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用典艺术(上)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用典艺术(上)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用典艺术(上)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用典艺术(上)

**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用典艺术(上)
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下面主要还是讲**书记如何用典。所以最近在**书记用典书里记录了一部分,当然习总书记不停地在不断的展示,他对中国文化传统引用典故,现在越来越多的方式来记录。但是**书记用典大家可以有时间来阅读一下。总的来讲是一个国学选粹,是一个非常好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虽然是简短,但是都发人深省。尤其是对他的出处,都做了考证。对官员来讲,我认为是必读的。对家庭教育来讲,是家教训典。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是修身常备。所以我说四句话,国学选粹、官员必读、家教训典、修身常备。
我刚才说过,**书记同志对优秀传统文化,从某一角度讲是超越前人做了大力的推动,他本身就对优秀传统文化了然于心,他有非常好的这样一种基础,比方说在儒学大会上,他和在座的国际友人们一起聊传统文化。哪些传统文化可以古为今用,对我中国和世界都有益处,他一口气就说出了15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还有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自守、力戒奢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所以他一提,就马上列出15种,能够看出他特别对这些有很多古代经典烂熟于心。下面我们会看到**书记在用典的过程当中,他面对一系列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他谈出了他的理念。我们把他分别按照一部分把它摘出来,一起来探讨一下,学习一下。
一、**书记用典:创新篇
我们先看创新篇,最近知道我们在五中全会,中央也特别提出了指导我们的发展的五大理念,五大理念的第一就是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创新么?当然存在着创新。创新恰恰存在着五大理念的核心理念、引领的理念。我们看到的创新、协调,我们的绿色生态,我们的开放、共享,这些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渊源。在我们的操作中今天党和国家的发展中,又有了新的创新,新的突破,新的开拓。
 **书记指出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所以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这是一个核心理念。
**书记在《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在谈到创新的时候,可以说引用了最多了。**书记同志在与青年代表座谈、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院士大会等多个场合引用了这句话。
实际上我们知道在汤之《盘铭》中有一个铭文,就是刻在澡盆的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时,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作为警词,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文中三个“新”字,本义很清楚,是我要洗澡除去肌肤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在这里引申为精神上的弃旧图新。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持之以恒的继续下去。动态的角度强调了不断的革新。“创新”一词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最早的源泉就来自这里。
当然,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整个全球文化中,将洗澡引申为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在中国文化中比较普遍。古之圣人,要养性就先修身,要修身就要七情寡欲,要洁体,澡雪而精神,要洗礼,精神获得更高的一种升华。在《礼记》里面也有“儒有澡身而浴德”。 ‘澡身而浴德’是能澡洁其身,不染浊也;浴德是德行通过这样的沐浴,自己的精神就有一个升华。所以十八大后,**书记也特别指出说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所谓的“洗洗澡”当然是比喻的说法。
在《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不日新者必日退。这个道理跟刚才说过的一样,那么你不创新,你在整体的社会进步之中,你不进则退,你不去改革,开拓不去在社会整体发展中,发现新的更美好的前景,而且努力去实行,那么必定落后了。
这句话在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道理很清楚,你要做君子,君子之学天天都必须创新,或者接受新的事物。每天都接受新的事物,那你每天都有进步,就是向前走。不日新者,一直退,每一天没有向前走必定就是后退。从来就没有过,你不进就保持原来的位置而不退,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整体的发展中,我们传统文化中讲的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要努力的向前走。
**书记在《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讲到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到了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没有一个国家是一直强盛下去的,也没有一个国家是一直弱到底,这种情况都不是常态。如果你改革,进取,创新,这个国家就变强,如果你因循守旧,这个国家自然会越来越弱。
其实世界上各地的人都说过类似的话,比如卢梭就说过,“规章只不过是穹隆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隆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讲的是什么,就是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还是要往前走,国无常强,无常弱。就是创新往前走,才是我们发展的必须遵循的规律。
这句话来自于战国时期韩非子《韩非子•有度》,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所以它例举了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就说为什么有了五霸。因为他改革,往前走,所以有了五霸。其他的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就是你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在发展中向前推进,而是越来越因循守旧的国家必然就会弱下去。
我们知道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有度”就特别强调要有法度,要“奉法”。治乱兴亡的关键,就是要不断的提升自己,国家不会永远的富强,也不会长久的贫弱,只是那些有了推动国家发展的这样一些人,这样一些法度才能够使我们一个国家才能有长久的盛世。这是我们谈到的创新,觉得创新很重要。
二、**书记用典:敬民篇
下面我们谈谈敬民。**书记在引用古典的时候,特别多的引用关于老百姓如何最基本的力量源泉,这样一个思想。他经常讲,“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他在很多时候就特别强调,我们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了巨大的物质力量,要仅仅依靠人民,要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由之路。
他经常引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就叫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中国传统文化中,在治理方面有一个通常的比喻,就是人民是载舟的水,或者是比喻为种子,生长的土地,或者看成枝叶繁茂的根本。对于执政者,人民的重要性如何强调也不为过。所以**书记一再强调,“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把人民群众放在一边,或者从自身的角度来讲,看起来很敬民,实际上关注自身,所以现在**书记特别引用的这句话,把人民比喻成可以照见治乱的水。
原典是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这段话是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第三》提出,商朝开国君主为成汤。他在公元前1620年,在征伐吴,按照规矩、按照祭祀的诸侯葛伯的时候。他对伊尹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也就是说,人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看明白了,你的形象在哪里?从百姓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国家治理状况。简而言之,就是“以民情为镜”。这就是 “镜子说”的源泉。这个不字就是否,否这样一个意思,也就是我面对水一看,我的样子、身形就照出来了,以此来看老百姓这面镜子的时候,就知道老百姓欢乐、老百姓安详、老百姓知足,那么你的治理治的好。我们通过名气就了解,你的治理是好还是不好,这是我们整体的明镜说中的,历代统治者接受的一个比喻。
在《诗经•大雅》中就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殷鉴不远讲的就是我们把商朝的灭亡,回过头仔细去看,离我们现在不远,它就是一面镜子。在《大戴礼记•保傅》就用过:“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这是明镜说进一步的推动,也就说历代的统治者都把明镜,就是把老百姓如何在治理的国家的过程中,有一面镜子,这个镜子就是历史就是百姓。我们看,一开始讲,这个明镜是来查形的,看我们的脸,看脸型、看身形,那么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我们要看到历史就知道今天怎么样。
用的最多的大家知道很多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把“镜子论”进一步发扬光大。据《魏征传》记载一段趣事,直言敢谏的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感叹:“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我看到铜镜可以穿衣服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道历史和社会的朝代的兴替会怎么样。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如果做事对不对,以人为鉴就是人这个镜子可以看出我到底是做对了,做错了。是得了还是失了。过去唐太宗是讲,我抱有三个镜子,内防己过。未了防止自己的错误。现在魏征死了,给我不断提醒的臣子逝世了,所以我的一面镜子没有了。
特别是**书记在关注老百姓方面有了更多的引用古典,引用诗句有很多,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在不同场合都说过,“心无百姓莫为官”。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权,就要为民办事。否则,啥也不能,老百姓为啥选你?啥也不干,要你干啥?
这是选自于谦的《咏煤炭》。这是一首诗,是于谦讲的词语,这首《咏煤炭》是于谦写的咏物诗,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甘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抱负和情怀。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首诗很有意思,乌金就是煤炭。通过煤炭来表达。阳和:和暖的阳光,说煤炭发出热能和温暖的阳光一样。开凿出来的煤炭,蓄藏着巨大的热量,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关键在于哪里,他说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煤炭在山林、山下,只要是为了苍生、保暖,我不辞辛苦,要去努力辛苦,努力的为民造福,就是讲作者表达了一种愿望,真诚的袒露了要为老百姓做事这样一种的思路,这个是被引用很多的诗词。还有一个引用更多,大家回想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庇天下寒士”。这两个诗都是大家引用很多的,习总书记用这个诗表达了对于老百姓,对于人民群众深切的爱护和发自内心的理念。
《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也引用过一首诗,这个诗是郑板桥的诗。这个诗讲的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这里**书记特别讲小官有大作用。他强调基层干部实际上是我党的基石。他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小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说,封建社会那些官吏都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级别不高,多在基层任职小官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所以他引用了郑板桥的诗。
郑板桥这个诗非常要道理,非常有意思,过去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大家认为就是一个潇洒的画家,其实他在潍县知县任上曾经非常关心民间的疾苦,当时署理山东巡抚包括的,他就送了扇子,扇子上写着这首诗,这首诗当时创作于乾隆十一、十二年。山东大涝,潍县尤烈,饿殍遍野。郑板桥当时就命令“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有人提出应先上报朝廷,朝廷批准了我们再实施也不迟,也不犯错误,他断然拒绝道:“这是什么时候,等到了辗转申报,老百姓都死光了,如果上面要谴责我,我担着,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这首诗巧妙地以竹声作引,托物取喻。
开始讲衙宅卧厅潇潇竹,自己在衙署书房内休息,听到窗外风吹竹叶之声。 “听”,作者忧心如焚、夜不成寐。次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大家不知道过什么苦日子,疑是民间疾苦声。作者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思表达出来了。第三句也说“些小吾曹州县吏”,是说我们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微小。一枝一叶总关情。外面风吹竹子声响一样,我听着每一次枝叶的响声,都关乎我的心。民间疾苦都关注我的心。他在给他的上级,包括山东巡抚写的时候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关注老百姓。
其实我们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间人本主义精神是人们始终关注的核心,“民为贵”、“君为轻”的基本政治理想,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是任何时代的传统。传统文化中提出任何时代的管理必须关注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以民为本。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讲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尚书》中就有“重我民”、“施实德于民”的记述。所以这些思路、这样一些想法为我们系统数据多次各个方面引用来管理和教育我们全党。
三、**书记用典:为政篇
下面看看为政篇,国家治理千头万绪,我们怎么样才能治理好国家,深化改革必须有怎样的思维方式才可以既有木秀于林的骄傲,也有风必摧之的遇到的困难;“登高望远”,也有“为山九仞”的压力。所以说在中国当官确实不易,现在讲真正做一个好干部,就没有危险,但是你要是有其他的不合适的想法,你就可以危机。**书记多次提出,我们中国共产党目前所进行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是一场新的赶考,对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战略战术,都是一次新的考验。如何执政、如何治理国家,古典文献中有很多危险的评说,或者叫引用。
大家看这一句,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里头首先为政第一条原则,是干干净净。干干净净干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所以**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这句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之江心语里面,以后也在各个场合引用过。
这个来自于我们知道的论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然后又说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论语在不同的地方,孔子在这两段话说明了什么,为政者自身行为端正,当时是鲁国大夫季康子向孔子问如何治理,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就是端正的意思。首先是端正,你就可以才有治理的前提,你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孔子对于政治,用一个“正”字概括。他又谈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都很清楚,为政者必须自身的行为端正,不去下命令,大家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你的。身正民行,上感下化,然后才能施不言之教,你不说话老百姓也拥护你,你的以身作则的行为表达老百姓已经认可,已经感同身受。
其实在历史上,这种思路有很多,比如《论语•子路》里,己不正,焉能正人?你自己不正还想去正人吗?还有一个特别的,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在评价西汉“飞将军”李广时,引用了孔子这句话:“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说的李将军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话虽然小,可以谕大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我们讲的,你做的好,桃子李子树不会说话,你是不是最好的桃子和李子,那么我们看下面的路,有了小路人们都往那里去了,这才是最好的。
**书记在他的论述为政的时候特别谈到我们领导干部在做大事的时候,在做治理国家和治理区域的时候, 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就谈他自己,做了总书记,做了国家主席这样重要的职务,经常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就讲到了培养一个干部,很不容易,如果不加强管理,如果心中没有一个标杆,没有一个标尺,不严格约束,可以说权力越大,不能受到制约,导致腐败,说这是一条铁律。这些都是我们要特别思考的一些话,“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权力是群众给的。
这里的“畏”,不是惧怕、怯懦,也不是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是敬畏。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敬畏之心,为人处世就可能变得狂妄自大、肆无忌惮,然后变得贪得无厌、无法无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最后不管是我们看到一些副国级的一些高官,还有一些其余立于之中的人,就是不能够敬畏这个权力。对于我们的权力,对于一个国家的这样一种治理的规则,没有敬畏之心,就乱。所以他要告诫,每个党员干部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以这样一个心态从政。
四、**书记用典:法治篇
从政之后,我们讲讲**书记特别引用的法制。在**书记所引用的 古代典籍中,法制的推动也是非常之多的。因为我们看到法律是社会的基本规则。这就要求,法律应该是对国家发展有益、对社会治理有益的,这样的法才是善法。所以**书记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会议上特别引用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他讲的就是如果我们有一个好的法律,那么天下可以大治。如果我们有一个好的法律运用于国家,这个国家就能很好的治理。
这句话的原典实际上是北宋王安石。王安石就讲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意思说的很清楚,因为当年的宋辰宗亲民爱民的时候,王安石领导着中国著名的“熙宁变法”。针对北宋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问题症结在于缺少明确的法度,要使法要好要善,所以必须实行改革。
当时王安石借评价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周公提出政见:“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认为周公辅政,应将广设学校之法推行天下。如果不设立学校培养人才,而仅凭自己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招贤纳士,那么不仅能力不够,而且最终也是行不通的。
这里讲的善法,出自《管子•任法》。“今天下则不然,皆有善法而不能守也。”也就是法律有时候很好,现在天下大乱,那么如果你不能够贯彻善法,这样一个天下不可能长久的治安,长久的治理下去。所以这里有两个,一个是《管子》中的“守善法”,王安石在改革中是要求“立善法”,立字和守字说明了出处的位置不同,王安石作为一个改革家,他要创新,他要立好的法律。
在整体的法治方面,**书记多次提出,要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说法很清楚,我们要把制度挺在前面,要把惩罚放在后面,制度挺在前面要救治更多的人,威刑就是施大刑这样一种方式,然后进行事后的惩戒也是必要的,但是要在制度之后。
这样一个内容是指什么,指从前贤明的君主总是先声明了制度,然后再施以重刑。如果你的刑罚重,将士内心有畏服之心。畏服是害怕,这样对敌作战的时候就会坚强。所以我们会看到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是《尉缭子•重刑令第十三》里头选出来的,战争中自千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众,命曰国贼。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现在,我们有法规制度不够健全,也存在不够完善的问题,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的法规制度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这些话是**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这个典故出自明朝的张居正,张居正提出了天下的事情,制定法令并不困难,如何去依法而必行,那就比较困难了。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就是我们的领导人讲了,我们的官员讲了,我们的各级有权力的人讲了,这个不难,难在你说的那些话是不是发挥了效用,是不是能够去实行,这是我们特别关注的。所以天下的事情制定法律不难,关键还在于执行力,真抓实干,靠的是严管,这是法制治理,**书记特别关照的。
如何做好法制,刚才已经说过,要制度挺在前面,所以“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从**书记提出来,他引用的时候,他的意思说的很清楚,没有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更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以**书记说,我们党的党内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他多次讲的要把制度挺在前面,要有规矩。这句话来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存亡安危,勿求於外,务在自知。这句话说的非常清晰,想要知道一个物体是否平直,那么一定要用准绳量一量;想要知道一个物体是方还是圆,那就要用规矩来测一测。人不以规矩则废,党没有以规矩则乱。所以纪律就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所以我们的六中全会把这些问题提的非常清楚。这个意义上来讲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个大家都熟悉,当然这话是孟子讲的。
从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所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我们只知其一,而其后最大的后面要说的就是尧舜之道,不以仁政,就不能够平治天下,孟子的话有着深厚的背景。
下面看到如何治理法制,怎么样执行? “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这个说话就更加清晰了,大家一听就能听的很清楚,这是北宋时期司马光《资治通鉴》里提出来的。有功必赏,犯了错误就必罚,这样做好事的人会一天比一天多,做坏事的人会一天比一天少。所以唱红脸的换成唱黑脸就很难。长期以来,如果纪律松弛、执纪不严,重要原因是党委班子和领导干部患得患失,腰杆子不硬,这句话就是指出“严是爱,松是害”,要保持严治深纠的高压态势,这对于每一个官员,它的赏罚分明都是非常必要的,让他每一天都进步。作恶的人,每天都要停止,不要在做坏事了。
五、**书记用典:立德篇
下面我们看看立德篇,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德行非常重要,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讲的就是“德”选拔人非常高的标准,以“德”为先。那么**书记提出干部要有五个修养,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这就是总体上的“德”,为政之德。“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这就是德行挺在前面,什么是官德。
“什么是官德”**书记在报告中曾经提出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解释一下,你要做官第一要清廉;第二要慎读、慎重,不要稀里糊涂匆忙行事,要周密思考、谨言慎行;勤,指的是勤勉,勤奋好学,刻苦上进、勤俭执政。要自己圣先士卒。刻苦去做事,当然这里的第一条就是清廉,清正廉洁、两袖清风。
我们看到这个源点来自哪里呢?吕本中《官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吕本中认为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什么意思?要做官,
吕本中是南宋诗人,做过中书舍人,还做过权直学士院。所以他写了一个很短的叫《官箴》,三十三条。第一条就是“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他认为当官的法则,只有三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面提到了《官箴》就这么讲的,这本书多阅历有得之言,自己做官有做官的内在体验,写进书里,见诸实事。在现实中间得到印证,认为当官之法,千古不可易。就是不能够贪赃枉法,不能够胡乱的行政而不顾历史发展规律和民间的疾苦。你也不能闲坐堂上,享尽荣华富贵而不求勤勉的做慎。这三个字清、慎、勤后来成为很多人做官的座右铭。《官箴》的箴言确实是箴言。篇幅很短,言简意赅,很多人把它立放在这里,为什么?后面几句话,习总书记引用,你知道这三条可以保入位,不会犯错误。你可以远耻辱,变成贪官,就被钉上耻辱柱了。然后上面的领导知晓了你,下面的下属可以成为你的援助,成为支持你的基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书记特别讲,要保持这样一个德行,才能够作为做官的起点。
用的最多的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理念也是西方理论家和西方著名大家特别关注的,费尔巴哈很多人认为最关注最喜欢的就是中国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人道的精神,我们**书记出访的时候,也多次引用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国际领域和各个方面都可以展开。我说不愿意做的,我也不强加于别人。
在我们的现实中间,确实是有些人,**书记举了些例子说有些人,总觉得老子天下第一,把党派他去主政的地方当成自己的独立王国,用干部做决策不按规矩向中央报告搞小山头,小团伙,他觉得我做事没问题,然后独断专行,一心以为鸿鹄将至。
这个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指另外意义上的一个故事,就是在《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有一个叫弈秋,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专心致志,弈秋怎么教,他就好好学习;另一人虽然在听,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什么意思,一个人听是专心的,一个人听,所谓心中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就是有鸿鹄将至,有大鸟飞来了,赶紧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一心以为天鹅要飞来,要去射下来,然后有些人就会由自己的个人膨胀在整体的个人立德方面没有了谦恭谦逊的特质,没有了一种海纳百川的思路,以为我明天就要怎么怎么样了,自己这样一种所谓为政的政绩理念束缚,这个**书记批评了很多次。有时候在整体发展中,有些人是有能力的,是有魄力的,这是以于你是否专心去做事是有非常重要的关系的。你想成事要踏踏实实,一心一意的去进入到世界的发展过程中。而你心中老想着升迁之事,那你做事就会走心。
所以还有一些人就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我们知道《红楼梦》有这些词,大家都非常熟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这一些最终在《红楼梦》里表达了那样一样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人,最后导致了整个封建王朝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这些将我们给了一个深刻的启示。
机关算尽,最后自己害死了自己。要坦诚,要保证政令畅通,保持廉洁从政,严格要求自己,要牢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守信念、守纪律、守清贫、守寂寞。
六、**书记用典:修身篇
我们现在看,要做到立德这样,就要修身。本人到底怎么样,能不能走的远,能不能为人民做事,取决于一个人本人的修为。**书记同志非常重视干部的道德修养,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出“三严三实”要改变作风,**书记同志也特别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儒家的经典,强调的是反躬自省、自我批评;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要有自我批评,要遵纪守法、不碰底线;“慎权、慎独、慎微、慎友”,防微杜渐、不弃微末;就是权力要谨慎的使用,自己要慎读,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内心能够把握自己,小事要细心的去做,要专心去把他做好。朋友要交最好的,真友,这才是作为我们一个干部所必须具备的。
在这个意义上,如何修身,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什么叫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对自我的道德要求和对他人的道德要求,我们比较一样。你对自己的要求越严,对别人的要求不要求全责备,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生活中我们常有的一些基本的为人之道,但是现在也有很多丧失。在传统文化中 “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就是要“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在道德原则中,你要求别人怎么样,一定要更严格对自己,你宽恕自己的这部分,一定要用自己去宽恕别人,甚至在历史上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影响,甚至我们知道雷锋的著名的话语中,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这样讲的。对待别人处事就像春风一样,对待自己的时候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的严格。
这个话如果查一下,就是来自于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去世后,右相伊尹扶立其嫡长孙太甲为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之词。这段话就是教导他的。 “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在上位,很高位一定要兼听则明,你作为下者,一定要很忠诚帝王,你对待普通人不要求全责备,对自己永远都是再严格也是不够的。以至于有万邦之为将在,三国时代的人像尚书里提到的这样,你有长久的国家的兴盛,实际上是很难的。
在修身中间一个方面非常重要,就是立志,最近在七一讲话中,**书记强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就是一个人要确立理想和目標。没有了理想,没有了目标,天下就没有可成之事了。浑浑噩噩,做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路,那么我们的改革大业不可能成功。
在《尚書‧盤庚》中說﹕“若射之有志。”志﹐本意就是射箭的箭靶子﹐志就引申為事業走向的“目標”之意,箭要射的靶心。从这个角度来讲,**书记要讲的是我们党,每一个党员和每一个执政党公务人员、公仆,都要有一种崇高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不忘初心,不忘为民的初心,不忘为老百姓争取过好日子的初心,过去我们带领全民族走向独立,走向人民的解放,走向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现在我们更要立下大志,不忘初心。有了这样一个目标,才会实现我们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
这个词来自于王阳明,王阳明被贬贵州,在“龙场悟道”以后,创立了龙冈书院,聚徒讲学,并为求学者立下了著名学规就是《教条示龙场诸生》。该学规共有四条,其中第一条便是“立志”。告诫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在他看来,这么多的圣贤豪杰,还是百工技艺,人人都有可能成就事业,但是一条必须立志,要有理想,要有目标。
王阳明认为,人是否可以成为圣贤,关键在于是否要立下成为圣贤的志向。所以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提出:“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你要立志做圣人,你要可能就圣人,你要作为贤者,那你可能成为贤者,你没有立这个志,那么就是无舵之舟,没有舵的船,没有嚼子的马,船随水漂流,马就任意奔驰,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所以要确定目标,对于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叫修身的重要性。
另外作为人具有的这样一些理念,时刻不能忘怀。比如说欧阳修说过“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书记也多次引用过满招损,谦得益,他在国际国内的各种不同的场合都提到过,这句话源自欧阳修,就是诗词大家,他在《新五代史•伶官传》的序言里写了这么几句话说,意思讲到了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患常常是一些微小的失误累积而成的,而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他们所沉迷的事物困扰。所以欧阳修就说到“岂独伶人也哉”,他说我们看到这些伶人,他们做不好是这样,而我们因为乎微为之所溺,就是微小的错误,没有考虑到的内容会发生错误。实际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官员之中、公仆之中,也是这样,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就是“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就可能丢了一个国家。”这就是英格兰有个很古老的民谣,和我们讲的是一样的。后来英格兰国王理查三世在波斯沃斯战役中惨败的史实。人民后来总结一枚铁钉少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匹马丢掉了,丢了一匹战马,有可能败了一场战役。就是整个国家被丢掉了,失败了。

对于一个人的修身来讲,还有一个更多的问题就是 “本领恐慌”,就是改革时代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对于一个公务员来讲,公仆来讲,领导人来讲,“本领恐慌”。就是你有没有这个本事,现实对你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很多官员是适应过去的管理体制,现在改革开放了,新的东西日益进入到我们的眼界之中,那么我接受不了互联网一些新的东西,运行的方式、管理的方式,我也不了解,对于青年怎么样,对于其他必须关注的领导艺术,我还没掌握,这种情况下就产生所谓的“本领恐慌”。所以在整体的发展中,**书记同志强调,领导干部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在整体发展中要考虑到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做事。什么情况下,我们停下来,需要辩证来处理。


办图网提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用典艺术(上)模板供会员免费下载,作品格式为DOC。更多精彩领导讲话素材,尽在办图网。
标签: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用典艺术(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用典艺术(上)
本网站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
  • 编号 11563220
  • 大小 61.826KB
  • 页数 共21页
  • 软件 Word 查看教程

+收藏办图网

节省您50%的设计时间

办图网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权利。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
相关推荐
2023党内的主题教育特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今年党内主题教育活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党内主题教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党内长期开展的主题教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全面从严治党七一重要讲话
2023这次党内集中教育的主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党内主题教育的经验做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党内主题教育活动主要特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近五年党内开展的主题教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党内主题教育五个方面内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在党内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意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当前党内开展的主题教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
2023党内主题实践教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年党内教育主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年党内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年党内主题教育活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七一重要讲话全面从严治党
2023党内主题教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
2023开展党内教育活动的主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呢
2023改革开放后的历次党内主题教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今年党内开展的主题教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第五次党内集中教育主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党内主题教育的特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党内开展主题教育要求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七一重要讲话关于从严治党
2023党内重大教育活动的主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年党内集中教育的主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年党内开展的主题教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动呢

工作日:09:00-18:00

客服电话:4001588717
 
办图网VIP
全站资源终身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办图网提示

知道了

工作日:09:00-18:00

400-1588-717

工作日:09:00-18:00

Ctrl+D
收藏办图网

内容建议

联系方式(选填)

提交
QQ登录 微信登录

我已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办图网-专注高效办公

举报作品

该作品违反相关法律规范
侵权/盗版问题

请详细描述并提供原作品链接

其他原因

请详细描述举报原因

提交